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作家艺术家体会文章摘编 > 第55章

用作品说话

用作品说话

作家◎范小青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这是对作家艺术家最中肯的指导、最殷切的期望,也是广大作家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最深切的体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文学界也进入了新的活跃期,各种文学活动此消彼长、此起彼伏,越来越丰富多彩。一些成名的作家,无论是自愿还是被动,不得不出现在这些活动中,或端坐主席台,发表致辞;或站上领奖台,在闪光灯下收获荣誉;或进入各种课堂,给文学爱好者讲课。于是我们看到,过去一直在幕后的作家,渐渐地出现在众人的视野中,和大家零距离接触;过去独自面对书桌的写作者,现在站到舞台上,光环在头顶照耀着。

这样的现象,也许是值得庆贺的,至少说明作家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越来越多公开场合需要作家出现,也体现了社会对文学的尊重。但同时,这种现象也是值得我们警惕的。我所敬重的前辈作家陆文夫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见书不见人,见人不见书。所谓的“见人”,就是作家在各种场合露面过多,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见人”上了。如果作家深入了基层,如果作家在潜心创作,应该是见不到人或者很少见到人的。如果经常见到作家的“人”,见到他到处露脸,在各种场合穿梭,恐怕他的书就会少得多了。没有作品、没有过硬的作品,即便头上有再亮的光环,耳边有再响的掌声,身边有再多的追捧,也是站不住脚的。

要想多见书,多出精品力作,不仅需要大量时间,更需要纯粹的追求,要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了解群众的疾苦和悲欢,了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要深入思考,要努力阅读,要艰辛书写,时间对作家来说,永远是不够用的。不停地介入各种活动,不仅时间上不允许,心会乱了,精神也会懈怠。反省我自己的情况,我觉得我必须要有十分的清醒,保持十分的警觉,因为工作的原因,我这几年也不得不到处参加文学活动,抛头露面。但我深知在喧哗的表面之下,一定要保持一颗纯粹而宁静的心,要时时记住,作家的根不在舞台之上,而在民众之中;作家的本,不是幕前的华丽亮相,而是寂寞的长期坚守。无论成就有多大,无论获过多少奖,无论地位有多高,相伴着作家的,更多的不是鲜花和掌声,更多的时候,是独自一人,精益求精搞创作。不能因为是“身不由己”而原谅自己,不能因为是“心非所愿”而宽容自己,时时需要提醒自己,创作是作家的中心任务,作品是作家的立身之本。

值得庆幸的是,虽然繁忙奔走,但是我的执着于创作的心没有飘起来,没有丢失掉,我尽力摒弃喧嚣和浮躁,保持内心的平衡和平静,让自己的心一直沉在下面,沉在人民中,沉在文学里。我写农民,写农民工,写新生代农民工,写城市的新一代,在写作实践中,我深切地体会到,只有接地气,作品才可能是独特的,才不会千篇一律、人云亦云,才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

无论身处的环境如何,写作的条件怎样,作家必须用作品说话,用作品报效人民,用作品让自己站起来,让自己有高度、有深度,努力攀登文学艺术的高峰。

(作者系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