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学习习近平关于人才工作重要论述的体会 > 第9章

第六章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第六章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要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在大力培养国内创新人才的同时,更加积极主动地引进国外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热忱欢迎外国专家和优秀人才以各种方式参与中国现代化建设。

——2014年5月22日,习近平在外国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

当今时代,国际人才流动日益强化,人才争夺日趋激烈。将中国的人才问题时时刻刻放在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大背景下来考虑,是习近平人才思想的一个鲜明特点。

“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择天下英才而育之”“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些是习近平任总书记以来在不同场合提及的人才理念。这些理念中贯穿着一条主线,可以概括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其核心要义,是要将所有支持中国发展与民族复兴的国内人才和国外人才,聚集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来。2016年5月,习近平针对《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作出重要批示时强调:“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做好团结、引领、服务工作,真诚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成就人才,激励广大人才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聪明才智。”[1]

作为习近平人才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一方面是我国人才工作的总体战略和部署,可视为新时期我国人才工作的指南,另一方面则突出强调了对包括留学人才在内的国外人才的吸引和使用。

人才国际流动与争夺势不可当。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的相互交流越来越密切。与贸易、资本、技术等经济全球化进程相伴,人员的国际流动已成为当今世界的潮流。联合国统计数据显示,全球国际移民总量已经从1990年的1.54亿人,增长到2013年的2.32亿人,占全世界人口的3.2%。[2]

国际人员流动不断增长,国际人才争夺也日趋白热化。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的特征和作用更加明显,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3]

在全球人才资源流动中,发展中国家一直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联合国数据显示,较之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移民数量正以更快的速度增长。美、英等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凭借雄厚的财力和优越的科研条件,吸引发展中国家的人才资源向本国流动,导致许多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人才外流现象。

当前,各国为争夺国际竞争主动权,都在加紧制定实施人才战略,尤其把引进人才作为一项重大战略选择。例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通过进一步放宽移民与入境工作条件,吸引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德国、英国、日本、新加坡等国通过开放国内劳动力市场,提供国民待遇,提升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力。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则通过自身发展机遇优势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本国工作。

习近平2012年12月在广东考察时指出:“国家的强盛,归根结底必须依靠人才。”面对愈演愈烈的国际人才流动和人才竞争形势,我们必须顺应潮流、把握机遇,积极主动参与国际人才竞争,吸引更多人才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建设服务,不断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力。

对外开放必须首先推进人才的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基本国策。习近平2012年12月同在华工作的外国专家代表亲切座谈时明确表示:“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不封闭、不僵化,打开大门搞建设、办事业。”[4]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总结国内外历史经验的必然结果,是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客观选择,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在对外开放中,习近平又特别强调人才的对外开放。他指出,“一个国家的对外开放,必须首先推进人的对外开放,特别是人才的对外开放”[5],“对外开放要着眼于人、着力于人”[6]。这意味着,我们的对外开放,不仅要求我国的人才走向世界,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敞开胸怀,将工作岗位和发展机遇开放给全世界的人才。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表明,引进国外人才是提升人才素质和国民素质,跟上世界脚步和时代步伐的战略性选择。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鉴于当时国际形势和意识形态需要,我国就曾从苏联引进专业技术人才来加强经济建设。1949—1960年,先后有近3万人次的苏联专家在华工作,为我国“‘一五’计划”的制订实施、一百多个援助项目的顺利推进,以及我国工业体系的初步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引进国外人才,实行人才对外开放,是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战略方针。1983年8月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引进国外智力以利四化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引进国外人才是加快我国四化建设的战略方针”。国家《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专门规划了“海外和留学人才的吸引与使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提出,要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并对引进国外智力工作作了专门论述。此外,各有关部门也陆续出台了一些综合性文件,以促进引智工作的开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进国外专家累计达到700多万人次。[7]引进国外人才,使得我国人才队伍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吸收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能力不断加强,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进一步推进人才的对外开放,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和必然选择。然而,我国引进国外人才工作目前存在的人才引进规模较小、结构不够合理、不能很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等问题,迫切需要创新体制机制加以解决。

现在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广纳天下英才。从国内看,当前中国经济依靠投资驱动、规模扩张、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空间已越来越小,必须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更加积极、更加主动、更加开放地引进国外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这是基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成就与矛盾伴生、机遇与风险并存、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叠加的国内国际形势,作出的重大判断。

从国际看,我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货物出口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对外贸易、对外投资的迅速扩张,使我国对国际化人才的渴求不断增强。面对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和多重不确定因素,我国对外经济模式亟须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不仅出口结构升级需要大量引进国外高层次人才,加强国外投资也势必要实施“人才本地化”策略,大量利用国外人才。

伴随国际经济地位的迅速提高及国内多重发展任务的叠加,我国人才不足的局面日益凸显。对于这一形势,习近平指出:“我国科技队伍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这是我们必须引以为豪的。但是,我们在科技队伍上也面对着严峻挑战,就是创新型科技人才结构性不足矛盾突出,世界级科技大师缺乏,领军人才、尖子人才不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同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8]

有研究显示,中国的人才缺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国能跻身国际前沿、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科学家、首席专家不多,就是一流的专家也非常少;二是中国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奇缺;三是现有的人才结构不尽合理,在高端人才紧缺的同时,低端人才也很缺,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状况。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很多人才,尤其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短期内是很难培养出来的,必须扩大选才用才视野,从国外引进人才。2010年,习近平在北戴河与“千人计划”入选专家代表座谈时就指出:“加快从海外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新兴产业、带动新兴学科、培养创新人才的高层次人才,是顺应世界科技进步、参与国际人才竞争的必然要求,是壮大中国人才队伍、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的必然要求,是提升中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9]

基于对国内外发展形势的客观判断,和中国人才尤其是高层次科技人才供求形势的准确把握,习近平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10]2016年5月,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要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努力造就一大批能够把握世界科技大势、研判科技发展方向的战略科技人才,培养一大批善于凝聚力量、统筹协调的科技领军人才,培养一大批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企业家和高技能人才。[11]“不拒众流,方为江海。”我们必须放眼天下,纵览全球,在世界范围内吸引、选择和引进我们需要的人才。

习近平指出,“发展的中国需要更多海外人才”;“中国要敞开大门,招四方之才”[12];“要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13]。新形势下,广招“四方之才”,就要求我们牢牢把握世界人才流动的趋势和机遇,着力做好各类国外人才的引进工作。

大力引进外国人才。习近平指出,要“让有志于来华发展的外国人才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14]。“来得了”,要求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对外国人才在出入境、居留、签证等方面给予方便和特殊优惠;“待得住”,要求提供有吸引力的薪酬福利待遇,切实保护知识产权,保障外国人才合法权益;“用得好”,要求改革创新体制机制,紧密结合中国发展需要,为外国人才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流得动”,要求遵循人才国际国内流动规律,使国外人才“能进能出”,能在不同用人单位之间顺畅流动。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逐渐成为世界优秀人才施展才华、创业发展的“热土”。近年来的数据显示,来华外国专家的数量和比重都有较快增长。2013年,有超过61万人次的境外专家来华工作[15],外国专家已占全部引进专家的76%。[16]

但是,我国引进外国人才的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强。例如,我国科研机构中外籍科研人员的占比仍然较低,即便如中国科学院这样的国内顶级科研机构,其外籍员工比例也仅为1.6%,而许多国际一流科研机构的这一比例均超过10%。[17]习近平强调:“要遵循国际人才流动规律,更好发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使外国人才的专长和中国发展的需要紧密契合,为外国专家施展才能、实现事业梦想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18]

继续发挥海外华人的作用。在我国引进的境外专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海外华人。为数众多的华裔移民在海外形成了一个中华民族的“海外人才库”。习近平在上海举行的外国专家座谈会上指出:“中国的改革开放其中有一大优势,就是海外有很多华人同胞。在改革开放之初这一批人先进来,带着感情进行投资、创业,也带来了海外很多先进的理念、技术。”[19]有关研究显示,尽管向发达地区流动仍是目前国际移民的主要趋势,但世界移民回流开始增多,促进了知识、技术和科技的传播。

面对当今时代的国际人才流动,中国需以大国的自信与开放姿态,采取更为灵活和务实的政策,鼓励和吸引优秀海外华人归国投资创业,为“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

下大力气吸引留学人才回国发展。长期以来,以留学人才为主体的海外高层次人才一直是我国人才引进的重要来源。当前,我国正进入人才回流期,利用海外留学人才资源进入机遇期。越来越多海外留学人员选择回国创业和发展。学成回国留学人员数量,已经从2000年的9000人,迅速攀升至2014年的36.5万人。[20]习近平指出:“实践证明,广大留学人员不愧为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不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生力量。党、国家、人民为拥有并将更多拥有这样一大批人才而感到骄傲和自豪。”[21]据统计,目前国家重点项目学科带头人中,72%是“海归”,81%的中科院院士、54%的工程院院士也是“海归”。[22]这些归国人才,为我国教育、科技、经济和国防建设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基于对人才回流形势的准确判断,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寄语广大留学人员,“同人民站立在一起、同人民奋斗在一起,就一定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书写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绚丽篇章”[23]。对于今后的留学人员工作,习近平强调,党和国家将按照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的方针,把做好留学人员工作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任务,以更大力度推进“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使留学人员回到祖国有用武之地,留在国外有报国之门。[24]习近平的这些论述,是对广大留学人员的殷切希望,也为我们加强留学工作创造条件、下大力气引进留学人才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

大力吸引来华留学人才。改革开放以来,来华留学人数不断增加。据教育部统计,2014年共有来自203个国家和地区的377054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75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广大来华留学生成为中国对外交流的友好使者,为深化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2014年,习近平对全国留学工作会议作出重要指示:“留学工作要适应国家发展大势和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统筹谋划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培养造就更多优秀人才,努力开创留学工作新局面。”[25]

大力发展来华留学事业,是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举措。要加大对来华留学的政策、服务和保障等方面的倾斜,让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和交流,使其成为中外友好的推动者。探索来华留学生毕业后在我国的就业支持政策,把优秀留学人才留在中国发展,进一步壮大中国的人才队伍。

引进国外人才要有所选择。从总体上看,我国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非常短缺,特别是一流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十分匮乏,能跻身国际前沿、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科学家更是凤毛麟角。国外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创新型青年人才,应该成为我们的重点引进对象。

大力引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在习近平阐述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四点基本要求中,有一点就是“强化激励,大力集聚创新人才”。他指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要学会招商引资、招人聚财并举,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广泛吸引各类创新人才特别是最缺的人才”[26]。因此,引进国外人才必须坚持高端引领的原则,重点引进符合我国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

引进国外人才需结构合理。要注意引进人才在年龄、学科、领域等方面的合理搭配。习近平强调:“未来总是属于年青人的。拥有一大批创新型青年人才,是国家创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发展希望之所在。”[27]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步伐的加快,尤其要注重青年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要具备前瞻思维,为中国未来持久的竞争力和创新活力,凝聚和储备大量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

引进人才重在使用。引进国外人才,不是用来装点“门面”的,更不能做成引才形象工程。引进人才的最终目的,是要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所用。习近平强调,要“不拘一格用好人才”。“用”是引进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以用为本,人才实现了自身社会价值,才能引得进、留得住。人才真正用好了,才能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继而吸引到更多人才为我所用,形成人才引进的良性循环。

对于外国人才的使用,习近平强调,要“积极营造尊重、关心、支持外国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对他们充分信任、放手使用”,“更好发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使外国人才的专长和中国发展的需要紧密契合,为外国专家的施展才能、实现事业梦想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对于留学人才的使用,要“健全工作机制,增强服务意识,加强教育引导,搭建创新平台,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28]

充分使用各类人才,需要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塑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要用好用活人才,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29]唯有机制打通了,才能使人才有效流动到与其素质能力相契合的实际岗位上,做到人职匹配,才尽其用。

充分使用国外人才,需要有海纳百川的用人胸怀和宽松包容的社会氛围。我们要创造条件,为国外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有效的物质保障和激励机制。“要在全社会积极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既要重视成功,更要宽容失败,完善好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30]唯其如此,方能让每个国外人才在参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大展其长”“各得其所”。

国际人才竞争的实质是人才制度的竞争。要在全球范围内打赢人才争夺战,首先就要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人才竞争力不仅仅表现在人才数量和质量指标的优化上,更体现在人才政策、管理和服务水平的国际吸引力上。

我国在人才国际竞争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制度优势。一是建立起了完整的人才教育和培养体系;二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把人才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制定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样全面的国家人才发展规划;三是确立了党管人才原则,有利于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思想工作优势。今后,我国要继续提升人才国际竞争力,必须进一步加强人才制度建设,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政策体系。习近平2014年在外国专家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遵循国际人才流动规律,为来华外国专家在出入境机制、融入机制以及工作平台环境等方面提供完善便利的政策和服务。”[31]为此,我国需要尽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政策体系。

近些年,我国在吸引和引进国外人才方面推行了一系列积极的政策和举措,如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条例》、新增R字签证(即人才签证)、推进外国高端紧缺人才在华永久居留制度的实施等。

但是,我国引才和用才的视野仍较狭窄,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主要局限于留学人员和海外华人,外裔人才比例较低,人才政策开放度亟待提高。在引进国外人才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引进国外人才的法律制度缺失,人才引进政策文件碎片化、层级较低、稳定性较弱、透明度不高、对外宣传力度不够,引才配套的社会化服务支持体系不健全,对国外人才尤其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严重不足。[32]

针对上述问题,应实行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政策法规。[33]一是加强引才政策的顶层设计。尽快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引进国外人才和智力的若干意见》等顶层设计文件。加快研究制定《外国人在中国工作管理条例》,推进海外人才引进工作的法治化建设。二是着力增强人才政策的开放度。要进一步扩大人才政策开放力度,积极探索实行技术移民,制定关于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管理意见、人才签证和居留的实施办法,研究拟定人才永久居留的标准、待遇和程序等政策,推动落实人才永久居留相关国民待遇。三是要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吸引华人华侨人才,研究完善回国(来华)专家制度,为他们回国(来华)定居、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完善引才管理体制机制。习近平指出:“要继续完善外国人才引进体制机制,切实保护知识产权,保障外国人才合法权益,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人给予表彰奖励,让有志来华发展的外国人才‘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34]

为此,要完善引进国外人才工作的运行机制。推进机构改革重组,加强引才机构建设,健全地方工作机构,充实引才工作队伍。建立和完善专家评审制度,完善评价标准体系,建立科学有效的国外人才评价体系。从而,实现引进国外人才工作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

要积极推动引进国外人才管理体制创新。避免多头管理,尽快实现由一个部门统一负责外国人才来华工作事务。加强引才工作宏观管理与统筹协调,建立引才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健全咨询决策、协调落实和监督约束机制,成立引才专家咨询委员会,对引才工作进行全面评价。

健全国外人才服务体系。通过开展工作许可和专家证办理一站式服务,建立外国专家之家、海外人才之家、外专服务平台等,完善引才服务体系。实行绩效评估与分配激励挂钩,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完善引进人才分配激励机制。完善中国政府“友谊奖”以及行业部门和地方政府奖项等激励机制。实施外国专家医疗保健证制度,开辟外国专家医疗绿色通道,开办国际学校等,落实外国专家在医疗、保险、子女入学等方面的保障措施。开展外国专家建言活动,组织外国专家座谈会、咨询论证会等,完善反映外国专家意见和建议的工作机制。

遵循国际人才流动规律。引进国外人才,应充分发挥市场在引进国外人才中的决定性作用,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习近平指出:“要遵循国际人才流动规律,更好发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使外国人才的专长和中国发展的需要紧密契合。”[35]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引进国际人才须引入市场机制,企业和组织要在国际人才引进工作中居于主体地位,通过人才中介公司、咨询服务机构提供专业化的人才和信息咨询服务;政府应实现角色转型,避免“越俎代庖”,着重解决“市场失灵”出现的问题。

在引才工作中,政府要与企业及社会专业组织形成良性互动。通过建立和完善市场准入标准和市场运作规范、加强市场监管、建立和完善全国引才服务网络体系、开辟高层次引才渠道、建设国际人才网上交流平台、积极培育和发展国际人才中介、发展中国国际人才市场等多种方式,为企业和组织的引才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并提供相关服务。

培育运行有效的国际人才市场体系,要加快国际人才资源信息平台建设。加强国外人才信息资源收集和开发,分级分类建立海量国外人才数据库,持续跟踪关键人才,完善国外人才评价模型和测评体系,及时监测和发布国外人才需求信息,逐步实现国际人才资源全国互通共享。构建政府引导、市场配置、中介服务、人才流动、单位聘用的引才用才新模式。


[1] 《加大改革落实工作力度 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人民日报》2016年5月7日。

[2]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of the United Nations,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port 2013,December 2013.

[3] 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2日。

[4] 《中国是合作共赢倡导者践行者》,《人民日报》2012年12月6日。

[5] 《习近平在同外国专家座谈时强调: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人民日报》2014年5月24日。

[6] 《习近平在同外国专家座谈时强调: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人民日报》2014年5月24日。

[7] 根据国家统计局、国家外国专家局《2012—2013境外来中国大陆工作专家统计调查资料汇编》相关数据计算。

[8]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6月10日。

[9] 《坚持以更大力度推进“千人计划” 更好发挥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作用》,《人民日报》2010年7月30日。

[10] 《习近平在同外国专家座谈时强调: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人民日报》2014年5月24日。

[11] 《全国科技创新大会 两院院士大会 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召开》,《人民日报》2016年5月31日。

[12]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广东片段》,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2-12/14/c_13204 0519.htm。

[13] 《习近平在同外国专家座谈时强调: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人民日报》2014年5月24日。

[14] 《习近平在同外国专家座谈时强调: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人民日报》2014年5月24日。

[15] 张建国:《学习习近平关于引进国外人才和智力的重要论述》,《学习时报》2014年7月28日。

[16] 根据国家统计局、国家外国专家局《2012—2013境外来中国大陆工作专家统计调查资料汇编》相关数据整理、计算。

[17] 程如烟:《我国人才国际化程度依然偏低》,《中国人才》2014年第4期。

[18] 《习近平在同外国专家座谈时强调: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人民日报》2014年5月24日。

[19] 《习近平在同外国专家座谈时强调: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人民日报》2014年5月24日。

[20]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2015》,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年版,第154页。

[21] 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2日。

[22] 中共中央组织部人才工作局:《科学人才观理论读本》,人民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2年版,第225页。

[23] 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2日。

[24] 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2日。

[25] 习近平:《留学工作要适应国家发展大势》,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12/13/c_1113631292.htm。

[26]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人民日报》2014年8月19日。

[27] 《习近平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4-06/10/c_133395287.htm。

[28] 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1日。

[29] 《敏锐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 切实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人民日报》2013年9月30日。

[30]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6月10日。

[31] 《习近平在同外国专家座谈时强调: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人民日报》2014年5月24日。

[32] 张建国:《学习习近平关于引进国外人才和智力的重要论述》,《学习时报》2014年7月28日。

[33] 尹蔚民:《努力开创引进海外人才工作新局面》,《中国组织人事报》2015年2月28日。

[34] 《习近平在同外国专家座谈时强调: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人民日报》2014年5月24日。

[35] 《习近平在同外国专家座谈时强调: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人民日报》2014年5月24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